竹东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希望我笔下的每个人物,都能如是。

微博跟这里同名,懒得改,很喜欢玩微博,so欢迎大家来玩。跟年轻可爱的女孩子比我大概是个老阿姨?

由一句《托尔金》影评摘抄引出的关于德扎的碎碎念

“导演卡如库斯基很努力地想突出托尔金生涯佳作灵感的根源——他对古语言和自创语言的痴迷。但这种突出本身就有很深的内在特性,而没有一位电影人能找到方法将其真正且令人可信地外部化。”

任何一个关于莫扎特(或其他艺术家)的作品,都有这个毛病。也许把内部特性外部化,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传记电影那个不是八卦艺术家的生平?尤其是偏重于苦哈哈的一面,让观众掬一把同情之泪之余满足窥探欲,再加一点还好自己是普通人而不是艺术家的幸运感。

其实,创作给人带来的巨大狂喜幸福和实现人生意义的满足感,绝非旁人能体会。更别提具象化后拍成电影了。托尔金即使在伤病缠身,搏命战壕时也在拿着小铅笔头在月光下创作自己的精灵语,外部表现只能拍出他创作条件多恶劣,创作意志多坚定。其实,你不知道的是,他进入创作状态时有多爽。人家坚持创作是因为创作本身巨大的魅力。换句话说,艺术家坚持了你坚持不下来的东西,真的不光因为他们有毅力。只是因为你无能,感受不着人家能够感受到的幸福、只能看到人家外部的痛苦罢了。

这就是表现莫扎特哭哭啼啼惨惨淡淡很容易,表现他到底怎样从自己的音乐获得了上帝创世一般的幸福就很难了。德扎一味地把莫扎特和音乐的关系敌对化,把音乐作为吸血鬼一般的存在,是主创的鸡贼之处。这招叫做扬长避短。

因为即使高明如德扎主创也不可能在舞台上通俗地外部具象化莫扎特自己跟音乐的幸福关系,所以就使劲把其他痛苦的生平反复讲,让你虐了又虐,以此成就了一个一般观众接受起来没什么障碍的通俗音乐剧作品。可是,别人也就罢了,莫扎特的风格是尤其充满幸福美好的那种,即使是悲伤愤怒也有温柔治愈力量,一味不提这一点的内部特性,无异于魔改。真的,这种强大的自给自足的内生力量你表现不出来就算了,承认它的存在不难吧,结果居然把它妖魔化也是服了。

如果你曾经创作过任何东西,写歌写词写文演奏画画雕刻(学者做学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哪怕是某种打游戏看书解数学题的沉迷,你就知道这个过程里的幸福是非常独特的。跟被大家喜欢、挣大钱、吃喝玩乐享受、在社会上得到受人尊重的地位……都不一样。这个过程的满足和幸福是内生的。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艺术家穷困时再怎么叽歪也不会轻易想到改行做别的,而富贵时也很难消停满足。因为他们的喜怒哀乐本来就和自己的艺术息息相关,跟外部原因反而没那么坚实的联系。懂得这一点,就不那么容易被德扎带走了。

评论 ( 21 )
热度 ( 27 )

© 竹东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