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东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希望我笔下的每个人物,都能如是。

微博跟这里同名,懒得改,很喜欢玩微博,so欢迎大家来玩。跟年轻可爱的女孩子比我大概是个老阿姨?

第一章(1)鄙视链

#中国音乐剧粉丝研究汇报# 


(一直都在微博上发,也发在这里吧)


这篇论文的理论有五个部分。先介绍第一部分:艺术文化鄙视链知多少(大雾!)。


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和品味的阶级区隔大家都很熟悉了:一个人的资本分为经济资本(钱)、社会资本(人脉?)和文化资本(通过教育和人际交往get到的知识和品味etc)。这三个资本是互动的。而因为每个人资本的量都不同,所以品味也不同。简单粗暴地说,西方社会中,那种不受社会和时尚影响的、纯净化的艺术才是高雅艺术,也会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地位。那些大众文化则被看做是低级和粗俗的。


Bourdieu之后,Peterson的提出了他的新发现。什么阶级看什么艺术这个情况有了新变化。亦或者,这个说法本来就是疑似一个伪命题。因为他发现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人往往是品味广泛的人,我们身边既看芭蕾又看动漫、既读哲学又看小黄文的人也多了去了。另外就是,即使只说看剧,英美德法日等等都在看的也是很正常的情况。文化杂食者才是文化资本的证明。如果一个人的品味趋向于单一,那才叫low。


好吧,那就算open mind是高贵的新表现吧。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open法。Ollivier总结了四种:1.积极主动寻求探索各种未知文化来达到智识挑战,同时也追求娱乐享受的(好像很多字幕组小伙伴比较像这一种);2. 来者不拒,觉得什么都可以吃一点,但是挑战的难度都不太高(广大吃瓜群众?);3. 非常积极地掺乎各种文化活动,尝试具体形式(比如说对这种人来说去剧院因为是个具体活动所以就会更有意思。这波人应该也比较喜欢旅游);4.只能说自己也没啥痛恨讨厌的,但是具体喜欢啥说不出来,就每天随便看看。以上几类人都挺open的,大概都不会觉得我喜欢啥所以我特别高贵,但是其实open的程度等级和投入的心力都不一样。Whiteley也有注意到第四点和前面的不同,不仅仅是个人,社会也是如此。社会文化多元的表面之下,未必都是一样的根源。强多元文化的社会对参差多态会有一种渴望,但是弱多元文化就是你舞你的,我不干涉,但是我也不care。


Daenekindt和Roose认为,品味的区隔的高贵鄙视链、广博鄙视链、open程度鄙视链,都已经过时了。现在时兴的是方式鄙视链。简而言之,你看法扎我也看,你看德扎我也看,你看了100部剧,我也看了这么多,但是咱俩心里欣赏这些剧的方式不同,人们在心里肯定在暗搓搓区分这种方式的。拿身边的事情举例的话,我们也能经常看到欣赏剧和欣赏明星的讨论。


Bourdieu提出文化区隔理论是在上世界80年代,而Daenekindt和Roose的论文发表时间是2017年。后来者基本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了新的体认。而今,关于鄙视链的研究仍然不会停止。人类真是一会儿有意思一会儿无聊的生物啊!


(第一章第一节·完)


BTW,大家觉得,鄙视链什么的,真的是有必要的吗?

评论 ( 2 )
热度 ( 17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竹东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