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东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希望我笔下的每个人物,都能如是。

微博跟这里同名,懒得改,很喜欢玩微博,so欢迎大家来玩。跟年轻可爱的女孩子比我大概是个老阿姨?

研究结果——剧粉vs星粉

#中国音乐剧粉丝研究汇报#


4.2.3 剧粉VS星粉


中国的音乐剧粉丝,一直以一个非常积极的姿态跟艺术家一起建构着中国年轻的音乐剧文化。在采访中,所有的中国音乐剧粉丝都表示了希望音乐剧在中国会有更多观众的愿望。


从网上来看呢,“因为小众艺术不再小众所以不再喜欢了”的想法在音乐剧观众也不是没有,但是其他大多数人还是很希望音乐剧能够再火一点,而非相反。


但是,即使都抱持这种慷慨和积极的态度,中国音乐剧粉丝里还是逐渐形成了一种“鄙视链”。


Daenekindt和Roose(2017)曾经提出,以前是被欣赏的艺术本身是形成鄙视链的基础,而如今,这个基础逐渐变成了欣赏艺术的方式。简单的例子,欣赏维纳斯因为维纳斯很美,还是因为她没穿衣服露着肉。


另外,文化消费的频率也渐渐无法成为文化资本(品味高低)的证明了。消费多少只能用来反映贫富差距。


其实,“欣赏什么艺术表示你是什么阶级”这个观念,只在阶级边界和阶级文化边界都非常清晰的时候才会出现。在中国,贫富差距虽然大,但是阶级流动性还算可以。以及,中国政府红色背景让它们并不倾向强调阶级壁垒这种话语。


最后,中国文化中,政治和哲学(主要是儒家经学)之外,很多文化娱乐都被说成“不务正业”“玩物丧志”,所以,各种艺术也就谁也不太歧视谁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包括音乐剧在传到中国以后反而成为较高文化资本的象征),按理说,中国音乐剧粉丝很难跟别的艺术门类互相形成鄙视链的。于是,大家努努力在自己内部形成一个:


粉的是剧本身还是偶像明星?


虽然在网上看到很多针锋相对的群体和争论,但我并不准备说,音乐剧粉丝明显的分成了这两个群体。我也不准备说,人人都认同这个鄙视链。


但是,首先呢,音乐剧依赖明星演员这点,还是唤起了很多焦虑、警惕和反思。

  

“许多人崇拜音乐剧演员,用的就是和追星一样的姿势。如今,一些音乐剧公司也太过于依赖这一趋势了。”

(第三名受访者,24岁,女,公共关系专业,上海)


“(不是说观众不可以中途鼓掌欢呼),如果观众的反应是因为剧本身,那就可以。如果故事和表演让人太感动了,所以有人哭有人笑有人鼓掌,这都是好事。但是,每次互动都只因为您家偶像出场了,那不太合适。”

(第13名受访者,19岁,女,大学生,广州)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故意接近演员,然后吹嘘(其实也有人真的去努力去)与偶像建立了个人关系。这对剧院体验有何帮助?”

(第20名受访者,23岁,女,教师,济南)


谈到剧粉和星粉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时候,我采访中的中国音乐剧粉丝还会提到另一个话题、另一个偏好:足够好、足够复杂深刻的剧情。这个偏好也体现在选择同人作品的时候,比如好的同人文和剧评(repo)也要足够复杂深刻细腻等等。


“我喜欢在美学和智力方面有挑战的作品。因此,我可能更喜欢一个复杂深刻的悲剧。如果一部喜剧可以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我也可以接受。”

(第28名受访者,28岁,女,游戏设计师,上海)


“能让我我注意到某个演员、欣赏某个演员的原因,基本上都是一个可以支持他/她的唱功和演技的出色剧本。”

(第21位受访者,25岁,女,博士研究生,上海)


“我希望在网上看repo的时候也可以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学到更多,而不是那些仅仅是抒发崇拜偶像心情的repo。”

(第30名受访者,24岁,女,律师,北京)


“如果同人文可以加深故事中的情感关系,并在逻辑上进一步发展情节,那就很好啊。如果他们只是表现出一些演员性感形象的刻板印象,就毫无意义。”

(第25名受访者,21岁,男,公司员工,北京)


另外,接受采访的有三位粉丝也是中国传统戏曲爱好者(第16、18和23号)。 他们认为,传统戏曲的听众会比较吵,甚至经常使用手机拍照、录屏等等。戏曲剧院里的掌声和叫好通常是给“绝活儿”展示的,而不是深刻复杂的剧情。因为戏曲的观众中有更多的中国长辈们,长辈们的观剧方式本来就更加中国化。传统戏曲界,捧角儿之风可不亚于现在追偶像。其实,以前西方歌剧观众追星也很厉害。所以,again,剧场礼仪真的要考虑文化差异和时代背景,而不是全然诉诸道德素质。


再说回来,很多粉丝也明说了,自己观剧的时候,会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情和剧本身的特点来调整自己。有时候,看剧就是图个放松,就是为了看我喜欢的演员,就是为了嗑cp;另外的时候,我想沉浸在一个好故事里。


其实,人和人的这种状态流动不太可能一样。不一样的时候,不满意的一方往往会提及这个剧粉和星粉的鄙视链。其实我个人觉得有时候并不必要。


最后提一句,这个剧粉和星粉的讨论,是在“声入人心”深入人心之前。现在看来,是有一定修改的必要,但我的基本观点并不会太改变——沉浸于剧本身,相对来说并不是一个“中国化”的方式。而且即使是坚定的剧粉,在某时某刻,还是会有星粉的状态,因为观剧心情的流行变化,才是更贴近真实人性的状态。即使为了指出现状的不足,从鄙视链上端先下来是比较合适的。


关于这个的讨论,我在后记里会从新的角度接着谈~

评论 ( 2 )
热度 ( 24 )

© 竹东 | Powered by LOFTER